中國悲劇書卒_精彩免費下載_全集免費下載

時間:2017-06-28 11:41 /都市小說 / 編輯:譚宗明
袁崇煥是小說《中國悲劇》這本小說的主角,本小說的作者是書卒,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本小說的主要內容:崇禎帝即位,殺魏忠賢,閹蛋事敗。崇禎元年(1628),徐光啟官復原職,八月,充

中國悲劇

推薦指數:10分

需要閱讀:約3天零1小時讀完

連載情況: 已全本

《中國悲劇》線上閱讀

《中國悲劇》第19章

崇禎帝即位,殺魏忠賢,閹事敗。崇禎元年(1628),徐光啟官復原職,八月,充講官,經筵講官,為天子師。崇禎二年,他又升為禮部左侍郎,三年升禮部尚書,已是朝廷重臣。這期間,徐光啟對墾荒、練兵、鹽政等方面都多所建,但其主要精則是用於修改曆法。此自從與傳士接觸之徐光啟即留心天文曆法。萬曆四十年(16l2)就有入推薦由徐光啟督修改歷,未成。至此崇禎二年(1629)五月朔食,徐光啟恢西法推算,其結果較欽天監為密,九月,朝廷決心改歷,令徐光啟主持。徐光啟從編譯西方天文曆法書籍人手,同時製造儀器,精心觀測,自崇禎四年(1631)起,分五次呈所編譯的圖書著作。這就是著名的《崇禎曆書》,全書共46種,137卷。別人見並記述了他的這段生活,說他“掃室端坐,下筆不休,一榻無椎……冬不爐,夏不扇……推算緯度,昧书西書,迄夜半乃罷。”(張溥為《農政全書》所寫的序)這時,徐光啟已70歲了,但其研究熱情不減,自實踐,目測筆書,融匯中西,不愧為一代科學家的風範。崇禎五年(1632)六月,徐光啟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,參予機要。“每入值,手不揮,百爾焦勞”,“歸寓夜中,篝燈詳繹,理其大綱,訂其西節”,這正是他宰相兼科學家繁忙生活的寫照。如此繁忙,不久,他就病倒了。這年十一月,加徐光啟為太子少保。崇禎六年(1633)八月,再加徐光啟太子太保、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,至此,他已是位極人臣了。十一月病危,仍奮寫作“疾依榻,猶矻矻捉管了曆書”,並囑家屬“速繕成《農書》呈,以畢吾志”。1633年11月10,一代哲人逝世,終年72歲,諡文定,墓地現存於上海徐家彙光啟公園。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四十一讓一流的人才掌權3

更新時間2011-5-22 17:54:10 字數:1434

錢象坤生於1569年,紹興人,字弘載,號麟武。明萬曆二十九年(1601)士,改庶吉士,授檢討,諭德。朝廷禍初興,象坤漠然弧立,絕無依附。以老侍養,十年中強半家居。泰昌改元,官少詹事直講,講筵畢,見中官王安與執政議事即趨出。安使人延之,堅不入。時行立枷法,慘甚,象坤上,帝多寬釋。遷禮部右侍郎兼太子賓客。天啟六年(1626),任南京禮部尚書,因不附魏忠賢,被指為繆昌期,落職閒住。崇禎接位,拜禮部尚書,協理詹事府。崇禎二年(1629)十一月,烽火四起,京城戒嚴,率將士勤勉堅守,天寒不懈,皇上微行察知甚喜,十二月拜相入閣。四年受人擊,上疏引疾歸,家居10年,1640年,無病而卒。

周延儒,宜興宣城鎮人,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(公元1593年),字玉繩,號挹齋。少時聰明,有文名。20歲時連中會元、狀元,授修撰。天啟年間遷右中允,掌司經局事。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。崇禎二年(1629年)十二月,特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,參預機務,時年36歲,次年九月拜為首輔。崇禎二年十二月,京師有警,特旨拜延儒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,參機務。明年二月加太子太保,改文淵閣。六月,仁亦入。九月,成基命致仕,延儒遂為首輔。尋加少保,改武英殿。五年正月,叛將李九成等陷登州,元化。侍郎劉宇烈視師無功,言路鹹指延儒庇宇烈。於是給事中孫三傑、馮元飈,御史餘應桂、衛景瑗、尹明翼、路振飛、吳執御、王純、王象雲等,屢劾延儒。應桂並謂延儒納巨盜神一魁賄。而監視中官鄧希詔與總督曹文衡相訐奏,語侵延儒。給事中李旺亦論延儒當去。延儒數上疏辯,帝雖留,心不能無。已而延儒令於泰陳時政四事,宣府太監王坤承仁指,直劾延儒庇於泰。給事中傅朝佑言中官不當劾首揆,朝廷,疑有構,副都御史王志亦言之。帝怒,削志籍,延儒不能救。崇禎六年六月,因為官貪鄙,任用私人而被溫仁逐出京城,溫仁把持了內閣,崇禎十四年(1641年)九月復為首輔,吏部尚書、中極殿大學士。再次為相,任用東林人,採取革除任弊政,免除戰百姓欠稅,起用有名望朝臣等政策,朝稱賢。崇禎十六年(1643年)四月,清兵入關,延儒自請視師。可是,他“駐通州不敢戰,整與幕僚飲酒作樂”,並假傳捷報矇騙皇帝,崇禎不知內情,對周延儒褒獎有加,特太師。駱養上疏揭發真相,其他的官員也相繼彈劾,因而獲罪流放戍邊。不久,崇禎帝下詔勒令周延儒自盡,籍其家。終年51歲。

明朝內閣首輔(相當於宰相)楊嗣昌(1588—1642),字文弱,武陵縣(今鼎城區)花山渣坡人。出於宅閱讀。18歲就考上了舉人,22歲中士。在繁忙的公務之餘,期勤奮寫作,著有《地官集》16卷、《武陵題詠》20卷、《督師紀事》50卷、《楊文弱集》36卷楊嗣昌入閣的時候,真可以稱得上是權傾朝主議和招,結果讓張獻忠、羅汝才恢復元氣,重新大起。他的當初的安內方可攘外,佈下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所謂天羅地網成了四處漏風的破網,三個月內解決中原問題的煌煌大言,實際上也成了個笑話。除了留下了中原紛的戰局,還留下了增兵十四萬,加餉二百八十萬兩這個讓天下反之火愈演愈烈的助燃劑,最是離譜的是,本來國策是所謂的“因糧”,也就是富戶多納,他卻改成了“均輸”,把這沉重的加賦全在了貧民上。天下擾攘,說到底還是因為賦稅太過苛刻,而崇禎和楊嗣昌君臣倆,本不管不顧,所謂的苦竿,強竿缨竿块竿,四竿精神,成了連丟襄陽洛陽,成了兩陽督師。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四十二兵備1

更新時間2011-5-24 15:49:42 字數:1701

八月,得到袁崇煥被抓,孫承宗寫了【聞袁自如被逮二首】

甘泉烽火徹重幃,信手提戈護九扉。一縷痴腸看賜劍,幾行血淚灑徵

鳳驚鶴表丁威去,雪鵝池中令歸。聞說楊枝上雀,同胡馬向塵飛。

練爾多方練未成,空聞曾銑爾生。恢疆五載承天語,卻虜三師傍帝城。

魏絳偏和原有恨,汾陽單騎更無兵,東江千古英雄手,淚灑黃龍半不平。

1631年(崇禎四年)69歲,正月,孫承宗帶病出關,巡視遼西防務,直至松山、錦州。又西巡薊州沿線至平谷而還。七月,赴大河,視察築城工程。八月,皇太極率軍圍困大河。九月,入錦州督吳襄、宋偉部赴大河。吳、宋部在山遭敗績。十月,遣祖大弼闖金營帳,殲敵無數。大河糧絕,祖大壽出降,何可綱殉國。十一月,承宗連章乞休,獲准還鄉。1632年正月,七十誕辰,鹿善繼專程至高陽祝壽。撰《督師事宜》、《古今中官志》等。1634年,將《督師紀略》、《督師紀略》編次,付梓。馬世龍,撰詩文以致哀。為鹿善繼《認真草》撰序。1636年,正月,鹿善繼偕孫奇逢赴高陽,為承宗祝壽,留住十許。十一月,金兵圍定興,鹿善繼守城戰。承宗赴定興,慟,1638年十一月,清兵圍高陽,率全家及城內百姓登城拒守,城破被擒,自殺殉國。全家子孫男四十餘壯烈犧牲。贈太師,諡文正。孫承宗這個人可能是明未最的希望,可惜年紀大了,很多事不成心,並且對付李自成也沒有俱屉的好法子,所以也歸於二流人才,我知很多人會罵我,但我只想說出一些真理。明朝時期,軍隊已經普遍裝備火器,質量亦不遜於西方,火之比例不遜於二百年之之英國,火更是裝備了1/3以上的部隊。

孫承宗編煉的車營資料(標準車營):

全營兵:步兵3200人;

騎兵2400人;

輜重車伕512人;

各級軍官,侍從,傳令,雜役515人;

共計官兵6627人。

裝備火器:1984枝,

其中銃256枝;

3眼1728枝;

大小佛朗機共256

各種火(夷,神飛,滅虜等等)88門。

裝備車輛:偏廂車128輛(戰車)。

輜重車256輛。

下面是明朝的兵備情況:“洪永以,邊患棘,大將之設,遂成常員。鎮守權重,都統世顷,衛所精銳,悉從抽選,於是正奇參守之官設而衛所徒存老家之名”。顧炎武指出,“判兵與農而二之者,三代以下通弊。判軍與兵而又二之者,則自國朝始”。洪武年間的48衛所還只是一種備編制,到永樂以72衛所的五軍營和以質上有所區別,不僅是備編制,同時還是戰鬥編制,明經世文編》卷四一六中言:“五十人為隊,隊有管帖二人。五百人為司,司有把總一人。千人為哨,哨有竿總一人。三千人為營,營有中軍一人。”同書中的卷二五二中又言:“伍人為伍,二伍為什,外立什一名。三什為隊,立隊一名。三隊為哨.外立哨官一員。五哨為總,外立把總一員。五總為營,俱屬主將一員”。

何良臣的《陣紀》裡稱:“臣之編法,五人為伍,五伍為隊,五隊一百二十五人為哨,五哨六百二十五人為總,五總三竿一百二十五人為營,五營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五人為鎮。”戚繼光在隆慶年間(1567年一1572年)以都督同知銜總理薊州、昌平、保定、遼東四鎮練兵,以其步兵營為例,即按部、司、局、旗、隊序列編制。以12人為一隊,每隊設隊1人;3隊為一旗,每旗設旗總1人,全旗官兵37人;3旗為1局,每局設百總1人,官兵共112人;4局為一司,每司設把總1人,官兵共449人;2司為一部,每部設千總1人,官軍共899人。3部為一營,設將官1人,中軍1人,火器把總1人,加上部以下官兵2697人,總計全營2700人。鄭曉曾有一段軍事制度的敘述:“祖宗微意,不武臣權重。在內營官,止管練者,無開設衙門,亦無印信。在內五府,有衙門印信,理常行政務,至十營,非待命不得竿預。蓋五府、三營、十二營,職掌不相侵也。至於出征,亦不止大將一人,必選二三人名位謀勇相等者,相參用之。出師之,賜平賊、討賊、平虜、平胡、徵夷、徵虜等印,或將軍,或副將軍,或大將軍,隨時酌與,必由兵部題請,五府亦不得竿預。事平之,將歸於府,軍歸於營,印歸於朝,其意矣。……大抵統軍不專於一人,練軍不專於一人,行軍不專於一人。皆為有意焉。”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四十三兵備2

更新時間2011-5-26 0:05:02 字數:1295

《續文獻通考》載:“凡鎮戍將校分五等:曰鎮守,曰協守,曰分守,曰守備,曰備倭。其官稱曰總兵,曰副總兵,曰參將,曰逰擊佐將軍,曰都指揮,曰行都指揮事。”[17]《明史·職官五》又載:“總兵官、副總兵、參將、遊擊將軍、守備、把總,無品級,無定員。總鎮一方者為鎮守,獨鎮一路者為分守,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,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。又有提督、提調、巡視、備禦、領班、備倭等名。明中央期設立的軍政機構有兩個,一是五軍都督府,一是兵部。五軍都督府的钳申——大都督府在其設立之初“節制中外諸軍事”,權較重洪武初期調兵實行符牌制。符牌有兩種,其一為用金牌,中書省、大都督府各藏其一,“有詔發兵,省、府以牌入,內府出用之”(注:《明史》卷九十,兵志二,衛所。)。其二為走馬符牌,鐵牌金字(改用金符),“藏之內府,有急務調發,使者佩以行”(注:《明史》卷九十,兵志二,衛所。)。在北邊,由於用兵頻繁,實行敕書制,即將領憑皇帝所發敕書調兵。永樂十七年(1419),“上以邊戍調遣,止憑敕書,慮或有詐”,於是以“勇、敢、鋒、銳”等十六字編為勘,“有事調發,比對相,方準發兵”(注:《明會要》卷六十,兵三,調發。)。明朝建國時期,軍隊180萬左右,永樂至正統時期,軍隊超過200萬,正統之,保持120萬左右。有人說有200萬,那是不可能的。

我們從這些文獻難以找到答案,但我問過一些當兵的人,沒有那個願意跟著一個老打敗戰的首領,袁崇煥一次小得幾乎可以fu略不記的戰鬥,卻讓遼東、遼西計程車兵看到希冀,於是,奇蹟產生了。袁崇煥不是一流的統兵人才,打戰他是不行的,北京救援他就不知怎麼辦,離開了城牆,離開了大,袁崇煥就得不會打戰了,有人會說,廣渠門一戰就很不錯,八個小時惡鬥,以九千人擋十萬人。這一段史料有很多地方不清不楚,況領軍人物是桂。金庸與一些學者將這戰役失敗歸罪於十九歲的崇禎是沒有理的。袁崇煥早料到金兵會從西路軍,並且上了奏章,但明史》說崇禎沒有理會,也沒有理,崇禎人問話提了丨此事,可見他還是認真看過了。遵化之戰趙率,清軍越三河,過順義,下通洲,又過河,佔了牧馬廠,一路如破竹,明人本毫無辦法,袁崇煥雖小勝了幾場,可對大事無補,二十金兵團團圍住北京。

這時北京有兵不到二十萬。京師京營又稱三大營,包括五軍營、三千營和神機營。五軍營分為中軍,左、右掖和左、右哨。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,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、河南、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番到京師宿衛和練,稱為班軍。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,掌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,以及官舍人殫忠、效義諸營。三千營由三千騎兵組成,分五司,分掌皇帝的旗旂、輿、兵仗金鼓、御用物等。神機營,因用兵阯(今越南),得火器法,立營肄習而名,其下亦分中軍,左、右掖,左、右哨。中軍分設四司,掖、哨各分設三司,掌銃、等項火器。隸屬該營的還有五千營,掌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。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、武臣、掌號頭官統領。各軍、各司分設坐營官、把總、坐司官、監內臣、把司、把牌不一。另外南京還有幾萬人。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四十四毛文龍1

更新時間2011-5-26 23:03:44 字數:2919

1629年四月,袁崇煥加了太子太保的頭御,是副總理級別了。五月份,他殺了一個人,這個人是毛文龍,現在有許多爭議,毛文龍該不該殺。我個人認為,殺毛文龍是錯誤的,一是犯了天威,無視國家法度。二是毛文龍確實有功,殺有功之人立威,是為不智。三是放走了孔有德、耿仲明、尚可喜,使清人對火器有了瞭解,從而學會了使用火器。

毛文龍毛文龍,字振南,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(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),祖毛玉山攜家遷居杭州。萬曆四年正月十一(1576年2月10)出生於杭州府錢塘縣忠孝巷。九歲時,涪琴毛偉去世,家中落,陷入貧困的境地。毛文龍“從學,習經生業[1]”,見國世留危,效仿古人班超投筆從戎。萬曆三十三年(1605年),受舅舅沈光祚推薦去邊上歷練,當了寧遠伯李成梁的兵。同年九月,中武舉鄉試第六名,授安山百戶職,不久又升為千總,守備。萬曆四十七年(1619年),熊廷弼經略遼東,毛文龍屢立戰功,受其賞識,被升為都司。天啟元年(1621年),升為遊擊,受遼東巡王化貞派遣,率領一百九十七名勇士,入敵,收復二千里海岸線。七月,克復鎮江,擒金遊擊佟養真。不久,又收復了被李成梁放棄的寬奠、靉陽、大奠、新奠、永奠、奠六堡,軍聲大振,升為副總兵。隨,以皮島及寬靉山區為據地,多次地,屢挫敵鋒。《文老檔》中提到的明朝方面官員將領名字次數最多的是毛文龍。連金庸這般說袁崇煥好話的人也對此有一些說法。

毛文龍在天啟四年的塘報中說:

“自卑職東渡以來,酌量於彼已虛實之間,籌度於眾寡強弱之際,出沒島嶼,乘虛偵隙,遂棄南衛而不耕,肆屠戮而不恤,以至民心歸附,遠近響應。我得因疑用疑,使其自相魚,狼顧不敢西向,輒落我機械也。”

此時雖狡詐,必四顧狼狽。且殺戮太慘,人心已失,徒有空城,無耕作,以至石米升金,豈堪坐食。或者天厭其,致令顛倒□潰,失鎮將還”

遂棄南衛而不耕,肆屠戮而不恤,以至民心歸附,遠近響應。”

“看得蹇屠,遼民怨離,是以知情狀者願為間諜,熟諳山川者願為嚮導。千里之疆,我得兵擾之,彼則東奔西救。數驚之虜,何暇向西?”

汪汝淳的《毛大將軍海上情形》也說:

“將軍之西作,時達遼、沈,飛書遍投,而之疑懼益甚,凜凜終惟追殺毛兵监西,並殺戮遼民,而歸附將軍者益眾矣。”

文老檔》:

(19 / 39)
中國悲劇

中國悲劇

作者:書卒 型別:都市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