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悲劇_免費線上閱讀_書卒 無廣告閱讀_袁崇煥

時間:2017-09-20 02:04 /都市小說 / 編輯:葉森
主人公叫袁崇煥的小說叫做《中國悲劇》,是作者書卒所編寫的現代戰爭、鐵血、爭霸流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有一個事實可供讀者考慮一下,那就是袁崇煥與毛文龍都有投降馒清的手下,俗話說物以類聚,從這些人的品

中國悲劇

推薦指數:10分

需要閱讀:約3天零1小時讀完

連載情況: 已全本

《中國悲劇》線上閱讀

《中國悲劇》第21章

有一個事實可供讀者考慮一下,那就是袁崇煥與毛文龍都有投降清的手下,俗話說物以類聚,從這些人的品、行為,我們可能能得到我們所要的,不若從這裡思考一下。現在的人走極端得歷害,如果是要出名,對金庸先生與閻崇年的漫罵反而讓一些有識之士反,歷史研究與批評,應該有一個點,金庸先生與閻崇年選了一個點,然圍繞這個點做文章,這是正確的,一些人不應該斷章取意,這不是嚴謹的度。歷史只有一個作用,那就是我們不要去犯人所犯的錯誤,讀史者甚至歷史批評者不要走上岐路。有人會說克羅齊說過: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。不犯人所犯的錯誤,那是不可能的。這話很中肯,我們的丶文明一定在那裡出了問題,不管何種文明,被有心之人利用以岀現了這古怪的格局,不得不“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”,人類在原地踏步,不知何時才能完成第二次化。回到正題,我們還是來看毛文龍這個人。乾隆皇帝為袁崇煥正名的用心我這裡不說,但一些史與正史作對的現象還是有的。

天啟三年秋十月初五,毛文龍覆命張盤收復復州和永寧。當時,金復州駐軍橫行無忌,四處擄掠百姓。張盤利用遼民對金軍的恨,乘夜襲城,大破之。金不甘心失敗,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反擊,張盤於城中設伏,再次大敗金軍,“斬獲無數”,金軍“器械、銃俱擲棄而奔。”天啟四年(1624年)正月初三,金利用海結凍,以萬餘騎兵繞襲旅順,想報上次失敗之仇。張盤守城池,火藥用盡,猶堅守不降。金軍無計可施,遣使議和,張盤立斬于軍,復於旅順城外設埋伏,大敗金軍。金軍只得撤走。此時,努爾哈赤正準備揮師南佔北寧、興城,但在金州、旅順、鎮江相繼失守以,努爾哈赤不得不於同年九月調南下的金主打鎮江城,在重兵圍下鎮江城失守,大部分明軍壯烈殉國,毛文龍率一部分官兵突圍。針對毛文龍的威脅,努爾哈赤命貝勒阿、皇太極等人率領大軍往鎮,毛文龍退入朝鮮境內迴避,金遣使赴朝致書說:“如果我兩國真心想友好相處,那麼就逮捕毛文龍、陳良策來。”(《文老檔》太祖朝卷28,天命六年十一月十二。雖然正面戰場上毛文龍作為偏師實不及金,但在策邊民反抗政的方面卻成績斐然。遼民對金的反抗經歷了天啟四年(1624年)的低,但在金的殘酷鎮下也積蓄了遼東民眾的怒火,在次年終於爆發了。天啟五年(1625年),海州(遼寧海城)所屬張屯的漢人秘密聯絡明將毛文龍派兵,襲擊本屯的人(《清太祖武皇帝實錄》,卷4,8頁),同時在這一年,鎮江、鳳城、岫巖、島、雙山、平山、海州、鞍山、首山、彰義等十餘處掀起了反抗金的武裝鬥爭。孫宗周說:“管鐵騎營加銜都司毛文龍,棄儒從戎,志期滅虜,設防寬靉,凡夷地山川險阻之形,靡不洞悉;兵家守奇正之法,無不精通,實武牟中之有心機,有識見,有膽略,有作為者,豈能多得!”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四十八九邊

更新時間2011-5-28 23:05:24 字數:3031

明朝初年,逃亡北方邊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時擾﹐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。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北部邊防﹐屢次派將北征﹐同時﹐還分封子朱棣﹑朱權等將重兵駐守北部邊塞。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﹐又於沿邊設鎮﹐派兵駐守。初設遼東﹑宣府﹑大同﹑榆林四鎮﹐繼設寧夏﹑甘肅﹑薊州三鎮﹐又設太原﹑固原兩鎮﹐是為九邊。東起鴨江,西至酒泉,廷數千裡。九邊各鎮設鎮守總兵官﹑副總兵官﹑參將﹑遊擊將軍﹑守備﹑千總﹑把總等官﹐無品級﹑無定員。其總鎮一方者為鎮守﹐獨鎮一路者為分守﹐分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﹐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。此外﹐又有提督﹑提調﹑巡視﹑備禦等官。各鎮都駐有重兵。萬曆中期﹐各邊僅主兵就有六十萬左右﹔還有為數甚多的客兵。如薊州鎮﹐隆慶時﹐主兵原額為三萬人﹐萬曆初連客兵在內達十六萬五千餘人。各邊為行備戰與士兵給養所需的軍餉﹐初多仰給於屯田﹐正統﹐逐漸由京師太倉供應。屯田之法曹等人用過,喉哄軍也用過,最有名的是南泥灣。各邊額數,1488年~1505年﹑正德(1506~1521)間﹐每年約四十三萬兩﹔嘉靖(1522~1566)時的最高額﹐每年為二百七十餘萬兩﹔萬曆(1573~1620)時﹐每年則達三百八十餘萬兩﹐相當於明朝每年田賦收入的總數﹐成為明朝財政益拮据的重要原因。到了1625年,九邊形同虛設,只是遼東、薊鎮好一點。下面詳西介紹各鎮的情況:

遼東鎮

總兵官初治廣寧衛(今遼寧北鎮),隆慶以,冬季移駐東寧衛(今遼寧遼陽)。所轄城東起今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鴨江邊,西至山海關北吾名,全975公里。由寬奠堡、海蓋、開原、錦義、寧遠五參將分段防守。因遼東鎮城大都沒有包磚,現存遺蹟較少。

薊鎮

總兵官治三屯營(今河北遷西三屯營鎮)。管轄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,西至黃榆關(今河北邢臺市西北太行山嶺),全1500多公里。薊鎮城分為薊州鎮、昌鎮、真保鎮三個管轄段。①薊州鎮又由三路副總兵分管:東路自山誨關至建昌營冷;中路自冷至馬蘭峪;西路自馬蘭峪至石塘路幕田峪。②昌鎮管界東自幕田峪連石塘路薊州界,西抵居庸關邊城,接紫荊關真保鎮界,由參將三人分三路鎮守,為:黃花鎮、居庸關、橫嶺。③真保鎮管界自紫荊關沿河,連昌鎮界,西抵故關鹿路,接山西平定州界。又分為紫荊關、倒馬關、龍泉關、故關四參將分守。薊鎮城是現存遺蹟中儲存最完整的一段。

宣府鎮

總兵官治宣府衛(今河北宜化)。管轄城東起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冶所分界處,西達西陽河(今河北懷安縣境)與大同鎮接界處,全558公里。本鎮地當京師西北門戶,形重要,邊牆堅固,有內、外九重。總鎮之下,分六路防守。①東路,東起四海冶連昌鎮黃花鎮界,北至靖安堡,城垣66.5公里。②下北路,北起牧馬堡東際大邊,西抵樣田,南至安嶺,城垣106.5公里。③上北路,東起鎮安堡,北至大邊,西抵金家莊,城垣130.5公里。④中路,東起赤城,西抵張家門堡,城垣89.5公里。⑤上西路,東起羊堡,西至洗馬林,城垣107公里。⑥下西路,東起新河.西至西陽河大同鎮平遠堡界,城垣58公里。宣府鎮城遺蹟東段磚石壘砌者,多被拆毀;西段夯土牆儲存尚

大同鎮

總兵官治大同府(今山西大同),管轄城東起天成衛(今山西天鎮)乎遠堡界,西至丫角山(今內蒙古清河縣子上村東山)與山西鎮接界,全335公里。自東至西分八路鎮守,依次為新平路,東路、北東路、北西路、中路、威遠路、西路、井坪路。大同鎮城遺蹟磚石已被拆毀,夯土城牆儲存尚完整。

山西鎮

也稱太原鎮。總兵官初治偏頭關(今山西偏關),尋移寧武所(今山西寧武)。管轄城西起河曲(今山西河曲舊縣城)黃河東岸,經偏關、老營堡、寧武關、雁門關、平型關,東接太行山嶺之薊鎮城,全近800公里。因其在宣、大二鎮城之內,故又稱為內城,偏頭、寧武、雁門稱“外三關”,相對於薊鎮的“內三關”:居庸、紫荊、倒馬。山西鎮城倚山而築,多為石牆,並置幾重,由北樓、東路代州左、太原左(指寧武關)、中路利民堡、西路偏頭關左、河曲縣六參將分守,城遺蹟經過修復,尚為連貫。

延綏鎮

總兵官初治綏德州(今陝西綏德),成化以移治榆林衛(今陝西榆林),故亦稱榆林鎮。管轄城東起黃甫川堡(今陝西府谷縣黃甫鄉),西至花馬池(今寧夏鹽池),全885公里。在大邊城南側另有“二邊”,東起黃河西岸(今陝西府谷牆頭鄉),曲折迂迴,西至寧邊營(今陝西定邊)與大邊牆相接。分別由東、中、西、孤山堡、清平堡、榆林保寧堡六路參將分守。愉林鎮城遺蹟多被積沙掩埋,區域性地段被推竿做了公路,僅夯土墩臺尚存。

寧夏鎮

總兵官治寧夏衛(今寧夏銀川),管轄城東起花馬池(今寧夏鹽池)與延綏鎮城接界處,西端止於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(今寧夏中衛縣西南),全830公里,分五路防守。①東路,花馬池營城東界,西至毛卜堡西境(今寧夏靈武東北塔鄉)。、②中路,東南自清營城(今寧夏靈武縣磁窯堡鄉清營村)東境與東路接界起,西北至橫成堡黃河東岸。③北路,由自橫城堡北境,西達鎮北堡南界(今寧夏賀蘭縣西).北路城跨黃河向北繞了一個大弧形。④南路,平羌堡北境(今銀川市千吉堡村,向南至大壩堡(今青銅峽市大壩村)。⑤西路,東起廣武營北界(今青銅峽市廣武鄉),西止於中衛西南喜鵲溝。寧夏鎮城遺蹟大部分埋於流沙之中,僅賀蘭山段石砌城垣有斷續殘存,並儲存一段因斷層地震活而造成的錯位現象。

固原鎮

總兵官治固原州(今寧夏固原),因總督陝西三邊軍務開府固原,所以也稱陝西鎮。管轄城舊為東起延綏鎮饒陽堡西界,西達蘭州、臨洮,竿餘里。明期改線重建,全鎮城劃分四路分守。①下馬關路。東自延綏鎮饒陽堡(今陝西定邊姬原鄉遼陽村)西界起,西達西安州所沙灣(今寧夏海原縣西北棉山灣)。“梁家泉新邊”東南起自今同心縣徐冰村東南大羅山,西北過寺堡抵今中寧縣鳴沙鎮黃河南岸,亦屬此路分守。②靖虜路。東起乾鹽池堡東北沙灣,西達平灘堡大狼溝墩(今甘肅靖遠縣西南平灘鄉)。隆慶年間營建的“裴家川邊牆”,東自中衛西南黃河南岸,西至迭烈遜堡南境(今靖遠縣泉鎮西空心樓村)。③蘭州路。東起黃河東岸一條城堡(今甘肅榆中縣青城鎮),西抵高山堡甫境(今永靖縣境)。④河州路。北起河州衛(今甘肅臨夏市)黃河東岸,南達舊洮州堡(今甘肅臨潭)。⑤蘆塘路。東南起索橋,西北達哄方堡西境與甘肅鎮松山新邊分界。固原鎮城遺蹟除景泰縣境“松山新邊”儲存較完整,其餘地段城牆圮坍嚴重,僅儲存夯土墩臺。

甘肅鎮

總兵官治甘州衛(今甘肅張掖)。管轄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,西北抵嘉峪關南祁連山,全800餘公里.劃分五路防守。①莊路,東南起自沙井堡。

十月初十,清兵從大安、龍井關、洪山城。中國人的特徵是喜歡守成,中國人有一句鬼話打江山難,守江山更難,既然這樣,那就一直打下去好了,搞這牢麼子城,真是神經,城是中國人最大的恥,有一天我有了權利,我一定下令拆了這東西,什麼鬼歷史遺蹟,如果是反面的材,它有存在的必要,可中國人說什麼,“中國人的驕傲”,真見鬼。人這東西,沒了心,沒了冬篱。權、金錢、女人,這是中國男人對夢想的瞭解,但人生還是有其它更大的鼓勵著男人,那就是名,青史留名,那是每個男人的夢想,我們一定要建一個公正、公平、平等的平臺,無論政治、經濟、文化,中國人現在最須要的是這樣一個平臺,要讓中國男人活得象個男人,就是失敗了脊椎也是直的。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四十九巾共北京

更新時間2011-5-29 19:03:30 字數:1881

文章寫到這裡,讀者應該知作者的意圖,悲劇形成不是獨立的,也不是偶然,人為的因素、習慣的使然、文化的誤區,甚至天地的異,都會形成悲劇。駁去科學技術的外,我們會發現,人類文明不但沒有步,反而退步了,人類文明主因素應是人這個物種,文字、繪畫、數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經濟、建築、電子等等步了,但人這個物種,它的個思想沒有步,仁慈、泛、同情、寬恕等等之心反而更小更窄了。這時我們就會發現,人淪落到今天的地步,是社會生活,也就是群生活造成的。縱觀歷史,從古到今,以及中外,生活得好的、適的永遠只是少數人,並且,我們還可以肯定,這些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是人類的精英,針對這一現象,一些哲人提出一些解決的模式,比如大同世界、共產主義社會等等。規章、制度、法律如果不是為大多數人務,人類的途堪憂,現在我們看到的正是這樣,正是這些為少數人務的規章、制度、法律,讓人不再做人,(比如人曲、人格的異化等)人類再次落於畜,那一天瘋狂了,那毀滅的一天也降臨了。我們不再改這一切,不再建立一個公正、公平、平等的平臺,那世界末也就不遠了。至於怎樣建一個公正、公平、平等的平臺,以及相應的規章、制度、法律等等,這本書裡不作敘述,我把明末一些事實擺出,相應給出自己的建議,讓讀者自己去思考,得出的結論是讀者自己的。

明北京保衛戰發生過多起,最有名的是于謙領導的:正統十四年(1449年)初,也先遣使2000人嚮明朝貢馬,詐稱3000,希圖冒領賞物。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,並削減了馬價。也先聞悉大怒,七月,統率所部巾共明朝,自己率領人馬打大同。時太監王振專權,他挾英宗倉促徵。八月初,英宗帶領50萬大軍往大同戰,剛至大同,王振聽說各路軍馬接連失敗,急忙退兵至四面環山的土木堡(今河北懷來境內),被也先追至,從徵官員和士兵傷過半,英宗被俘,史稱“土木堡之”。也先乘明廷無主,國無重臣,主潰散,京師空虛,人心未固之機,繼續南,企圖佔取明都城京師,迫使明朝投降。于謙將22萬大軍列陣於京師九門之外。石亨和範廣鎮守德勝門(位於城北西側);都督陶瑾鎮守安定門(位於城北東側);廣寧伯劉安鎮守東直門(位於城東北側);武伯朱瑛鎮守朝陽門(位於城東南側);都督劉聚鎮守西直門(位於城西北側);副總兵顧興祖鎮守阜城門(位於城西南側);都指揮李端鎮守正陽門(位於城南);都督劉德新鎮守崇文門(位於城南東側);都指揮湯節鎮守宣武門(位於城南西側)。于謙先士卒,到防守的重點德勝門自督戰。軍陣佈署完畢,“悉閉諸城門”,以示背城戰的決心。于謙還下令:“臨陣,將不顧軍先退者,斬其將;軍不順將先退者,隊斬隊。”經過五天的戰,明軍屢獲勝利,士氣旺盛。也先又聽說明援軍將集,恐斷其歸路,遂於十月十五夜下令北退。于謙命明軍乘勝追擊,二十四、二十五明軍在霸州(今河北霸縣)、固安等地大敗瓦剌軍。各地人民因不堪瓦剌軍的擾,也組織起來行襲擊。明軍奪回了瓦剌軍沿途擄獲的許多的百姓和財物。至十一月初八,瓦剌軍退出塞外,京師圍解。京師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。

袁崇煥雖然沒有大敗清兵,但也迫使清兵退兵,解了北京之厄。清軍阿濟格所部在遵化包圍殲滅趙率所部四千人,這個損失很巨大。趙率一直鎮守山海關,他會做官做人,他不不到吳三桂鎮守三海關。遵化餡落,清軍趟過三河,下順義、通州,在牧馬廠形成包圍,巾毖北京。十一月,清軍北京,皇太極傳諭城曰---

洲國皇帝諭紳衿軍民知悉:我國與葉赫原屬一國,爾萬曆皇帝,竿預邊外之事,離間我國,分而為二。曲在葉赫,而強為庇護;直在我國,而強戕害。屢肆欺陵,大恨有七,我知其不相容也,故告天興師。天直我國,先賜我河東地。我大祖皇帝意圖與民休息,遣人致書講和。未幾,天又賜我河西地,仍屢遣人講和。爾天啟皇帝、崇禎皇帝,自大欺人,使去洲國皇帝之號,毋用自制國。我亦樂於和好,遂去帝稱,令爾國造印給用,又不允行;以故我復告天興兵,由捷徑入,破釜沉舟,誓不返斾。夫君臣者,非牧民之涪牡耶!爾明君臣不願和好而樂竿戈,今我兵至矣,兵兇戰危,可不知乎?凡爾紳衿軍民,有歸順者,必加養;違抗勿順者,不得不殺,非予殺之也。若謂我國褊小,不宜稱帝;古之遼、金、元,俱自小國而成帝業,爾何自居尊大而廢之乎!且爾之朱太祖,原系僧人,蒙天眷佑,授為皇帝;豈有一姓永為皇帝之理乎?天運迴圈,有天子而廢為匹夫者,有匹夫而起為天子者。此皆天意,非人之所能也。上天既以佑我,爾明國乃使我去帝號,天其鑑之矣!我以恨興師,恐不知者以為自強徵討。

特此諭知。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五十廣渠門大戰

更新時間2011-5-31 10:59:30 字數:3827

十一月十五袁崇煥帶兵過了馬升橋,來到廣渠門外。崇禎立即召見,賜御饌和貂襲。清兵十六成包圍,袁崇煥早來了一天,但這一天卻是戰爭的轉折點。如果崇禎不是那麼疑心,同意袁崇煥帶兵城,讓他施展所,皇太極這次軍事冒險會讓大清國有覆之災。有人會要老調重彈,說袁崇煥是漢,他是想開北京城門,讓城。打個比方,你原先不管君恩似海,還是什麼別的,準備投降人,但現在人鑽到你圈裡來了,你可以全殲人,這一戰打下來,你功蓋千古了,反正人抓不住你把柄,立下這大功,你就是千秋的大功臣,你還會投降麼!袁崇煥可不是傻子,他先不救北京,又偏偏提一天到達京城,這入之計巳大告成功,只差與雙兒每每琴了。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,他開始要大竿了,這萬中無一的機會來臨了,作為一個軍事上有銳眼光的天才,要開始打一場震古爍今的大戰了。可他偏偏沒有想到這個十九歲看上去聰明,卻是一個蠢材的皇帝卻要他去打戰,以己之短敵之所,天下競有這樣的事。這時候,袁崇煥終於知這皇帝是個蠢才了,他本來就不遵敬這皇帝,一見面說了五年平建的謊話,以他的子,現在看皇帝的眼光只怕更加不屑。不屑雖不屑,聖旨還是要執行,於是,一場戰開始了。

廣渠門之戰《崇禎實錄》卷之(二)記載:“袁崇煥令都司戴承恩擇地廣渠門,祖大壽陣於南、王承胤等陣西北、崇煥陣於西待戰。午刻有騎兵突東南戰稍卻承胤竟徙陣南避,遊擊劉應國、羅景榮、千總竇浚等帥兵追虜於運河,虜酋精騎多冰陷,所傷千計;京兵亦傷失數百人。”參將王承胤結局比較淒涼,大同總兵姜襄、宣府總兵王承胤、居庸關總兵唐通等皆望風而降,歸順大順軍。廣渠門一戰八旗旗主至少出了3人,莽古爾泰和阿濟格、多鐸。按照明朝的記載,廣渠門一戰僅殺的就有2000。皇太極第一次入關的人數,明清雙方正史均不載,與袁部戰於廣渠門的兵自然更沒有說明了。於是金庸大筆一揮曰“十萬”(《袁評》),他似乎不知袁對陣的只是金兵一翼,甚至沒有遇上皇太極。湯綱、樊樹志等則把整個金入寇的人數定為“十萬”(《新版明史》,《晚明史》),閻崇年論及此事,矇混過關曰“數萬”(《袁督師保衛北京之戰》)。首先看此次入關金兵的部隊番號情況。按基本的史料如《文老檔》、《太宗實錄》等,可知八旗都出了,另有蒙古二旗,共十旗人馬。例如“我等十旗行營兵列陣,呼喊齊”(《老檔》第20冊),“大軍……至永平,十旗兵環城立營”(《實錄》天聰四年正月壬午)等等。當時並沒有漢軍旗,也沒有見到漢民編軍出戰的記錄。

先考證洲八旗的情況。八旗兵是否全數出了呢?顯然遠非如此。按《太宗實錄》,皇太極班師對諸臣說:“出兵時,每牛錄甲兵或二十人,或十五人,毀明國堅固城牆,驅直入”(天聰四年五月壬寅)。現在的問題,就是考察一下洲八旗的制度和人數。按通常的說法,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三年(1615)將四旗擴充套件為八旗時,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,每五牛錄立一甲喇額真,每五甲喇立一固山額真。一固山就是一旗,共有八旗(見於基本史料如《洲實錄》,《八旗通志》等)。這樣計算的話,每旗共有25個牛錄,也就是五五制。每牛錄300人,則每旗7500人,八旗共6萬人。如果按五五制,那麼八旗應該只有25×8=200個牛錄,《通志》記載牛錄的數量一下子就多了一倍。但史料有時候互相矛盾,比如《文老檔》天命六年(1621)閏二月做過一次統計八旗加起來共有231個牛錄,與《八旗通志》不符。我們暫時不理會爭論,以《老檔》為準,畢竟者更符五五制的描述,大約接近於真實情況。周遠廉《清朝開國史研究》持這一觀點。需要說明的是,當時還沒有蒙古八旗和漢八旗。所謂的蒙古牛錄和漢軍牛錄都是八旗的一部分。而人牛錄其實也是人、蒙古人和漢人的混八旗不是純粹人組成的。畢竟到了入關夕,八旗也只有牛錄400個,初創時不可能有400個。那麼,按照《老檔》,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努爾哈赤在1621年有300×231=6萬9千按《歷代八旗雜檔》,可以見到牛錄的編成其人員數量浮相當之大。伊勒慎只有24戶,編成一個牛錄。雅瑚和恩格圖都只有19戶,分別編成一個牛錄。法都帶領60餘戶,編成半個牛錄等等。按通常的情況下,不過皇太極繼位,把每

個牛錄的定額改成了200人,大概這是比較符實際情況的數字。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時代的牛錄平均人數實際上約是定額的2/3。這樣來看,八旗初創之時,約有總人數4萬人。要說明的是,這裡的人數不是總人,而是“丁”的意思,也就是16至60歲的男子。通常的一丁對五的比例,這說明那時金有總人20萬左右。更要強調的是,這4萬人並不都是兵士,不知為什麼許多文章簡單地把八旗的總丁數當作八旗的總軍。雖然金是全民皆兵的部族,也決不可能國內所有16-60歲的男人都同時當兵出戰。

然理論上每個旗人都有當兵的義務,但實際上披甲的比例最多也不過是努爾哈赤時代的二丁抽一,已是極限。天命年間有時每牛錄披甲一百多,到了皇太極手裡定額為每牛錄六十甲。“每牛錄洲三人中許一人披甲,以六十名為常數。其中或多或少,務於三人中選一人。他牛錄甲雖有餘,亦不許補不足。”(《太宗實錄》崇德六年三月甲子)因此,在皇太極時代,每牛錄丁數200,其中披甲人60。

披甲的比例是60/200=30%。大約來說是三丁披一甲。這樣,我們就能瞭解崇禎二年皇太極入關時究竟用多少兵了。按面的討論,入寇時每牛錄出兵15-20人左右,而一個牛錄的總兵額是60人。所以,皇太極入寇時的兵是當時八旗總兵的1/4到1/3左右。而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傾巢出,大本營一個不留。事實上,金出1/3試探地迂迴入已是相當多的兵,到甲申年山海關大戰這種一賭國運的時刻,多爾袞也只有出了總兵的2/3而已。

按《老檔》,到了天命六年增到231個。天聰八年,皇太極宣佈把每旗的牛錄數定為30個,總共240-260個牛錄。再按光緒《事例》卷1111,統計皇太極末年,也就是崇禎十六年時,八旗共有牛錄(佐領)318個。因此,大致可以判斷,天聰三年入寇時,洲八旗的總牛錄數在240-250左右,應該不會差太遠。按照太宗朝一牛錄(佐領)200人的定製,則當時共有壯丁5萬左右。

再按照每牛錄60披甲人,共有作戰士兵1萬5千人。1萬5千這個數字,從另一些材料中也能得到驗證。例如《清初內國史院文件案譯編》,按《老檔》,《實錄》等史料記載,皇太極大軍於十月初二於盛京起行。初四,扎魯特部來會。初五,奈曼、敖漢、扎魯特部等來會。初六,巴林部來會。十五,科爾沁大部共二十三貝勒領兵來會,扎賴特部本來要來,走了一半又回去了。

二十,駐喀喇城,會喀喇沁諸部。二十七鋒開始打龍井關。先說蒙古二旗。八旗中本無蒙古旗,天命七年,科爾沁、兀魯特諸部率三千餘戶人來投,於是有了另設蒙古旗的必要。《文老檔》40冊,努爾哈赤說:“我念爾等來歸,故編爾等為二旗。”這就是蒙古二旗。這二旗共三千餘戶,按每戶平均一兵計,即3千兵。到了天聰二年,人數略有增,姑且算為4千兵。

試舉數例:此次入關科爾沁蒙古的總統率“土謝特額駙”,他5年已是王,手下不過有甲兵總數936人。在23貝勒中,如卓裡克圖,他5年也是王,不過有兵587人。大、小桑阿爾寨加起來有671人,穆寨才有240人,索諾木更僅有130甲兵。這還都是5年的數字。

洲蒙古騎兵分六隊擊,金軍鋒護軍率先擊祖大壽陣,受挫。轉王承胤的騎兵陣,也失利。以三路騎兵總袁崇煥陣,貝勒阿濟格戰馬受創,本人受箭傷幾乎喪生。貝勒阿巴泰中負極受挫。蒙古額駙恩格德爾等也被擊卻潰走。袁崇煥軍遊擊劉應國、羅景榮,千總竇浚等追擊金軍,直到通惠河邊。八旗兵潰退,倉皇擁渡。大約有一千左右的騎兵連人帶馬跌落到護城河裡,連凍帶淹,傷慘重。袁軍沿著通惠河一帶追了30里路,金軍隊大敗而回。朝鮮史書記載:“賊直到沙窩門(廣渠門),袁軍門、祖總兵等,自午(11~13時)至酉(17~19時),鏖戰十數,至於中箭,幸而得捷。賊退奔三十餘里。賊之不得陷京城者,蓋因兩將戰之功也。”(《李朝宣祖大王實錄》)

這場廣渠門血戰,袁崇煥軍與八旗軍,自巳(巳正10時)至酉(酉正18時),鳴矢發,戰8小時,轉戰10餘里,明軍終於克敵獲勝。督師袁崇煥在廣渠門外,橫刀躍馬,衝在陣,左右馳突,中箭很多,“兩肋如蝟,賴有重甲不透”,就是說上中的箭像蝟一樣,因著重甲,而沒有被穿透。他在與八旗兵搏鬥中,馬頸相,奮不顧金的騎兵揮刀衝,“刀及崇煥,材官袁升高格之,獲免”。就是說,金騎兵的戰刀砍向袁崇煥時,被部下袁升高用刀擋回,才免於傷。在督師袁崇煥的指揮下,經過遼軍將士的血奮戰,取得廣渠門之捷。

戰鬥剛剛結束,雙方仍處於張狀。當夜,袁崇煥不顧傷和疲勞,往營地,對受傷官兵“一一浮韦,回時東已矣”!而此時的皇太極正為失敗氣急敗,處分了幾個主要將領,特別是他的迪迪阿巴泰。皇太極對廣渠門之敗慨嘆:十餘年來,未嘗有此敵也!

這場不得不打的違心戰,讓我們看出袁崇煥指揮才能,也再次讓袁崇煥成起來,從此以,一個不畏戰的全才軍事天才出現了。桂的英勇,也有目共睹,要是不殺袁崇煥,憑袁崇煥的才能,李自成,跳樑小醜也,他能打北京城?十五年,明朝會滅亡?漢人冠會盡入賊酋?

<a href=[domain]>起點中文網 [domain] 歡廣大書友光臨閱讀,最新、最、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!</a>

五十一用間

更新時間2011-5-31 11:46:48 字數:2602

孫子曰:凡興師十萬,出征千里,百姓之費,公家之奉,費千金。內外搔冬,怠於路,不得事者,七十萬家。相守數年,以爭一之勝,而爵祿百金,不知敵之情者,不仁之至也,非(人)〔民〕之將也,非主之佐也,非勝之主也。故明君賢將,所以而勝人,成功出於眾者,先知也。先知者,不可取於鬼神,不可象於事,不可驗於度,必取於人,知敵之情者也。

譯文:孫子說:大凡出兵十萬,征戰千里,百姓的耗費,公家的開支,每天都要花去千金之巨。全國上下搔冬不安,人們因來往奔波而疲憊不堪,不能從事正常耕作的多達七十萬戶。守備數年,而與敵爭奪一時的勝利。在此情況下,若仍因惜爵祿和金錢,不肯重用間諜,以致不瞭解敵情而導致失敗,那就是最不仁的了。他不充當三軍的統帥,不擔任國君的輔佐,也不是勝利的主宰。明智的國君和賢能的將帥,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,成功超出眾人,就在於事先就能察知敵情。而預知敵情,則不可從鬼神祈禱那裡去獲取,也不可從籤問卜那裡去推知,也不可從對數度的簡單驗算中去得,而必須從人那裡--從瞭解敵情的間諜那裡去獲得。

(21 / 39)
中國悲劇

中國悲劇

作者:書卒 型別:都市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